每个孩子都有一个“飞天梦”,为了培养他们对科学的探索精神和动手能力,弘扬中国的科学精神,2022年2月19日下午3:30,【韩愈书房】“巧手丫亲子文化”手工沙龙公益活动第149期,县图书馆开展以探索宇宙奥秘为主题的手工制作活动,大小读者们冒着雨夹雪的天气,早早的来到了二楼的青少年活动室等待活动的开展,父母的坚持、孩子的勇气,让本来冷冰冰的活动室瞬间温暖。
认识月球
活动开始,文化志愿者文文老师透过小视频带领大家了解月球。月球(英文名:Moon,拉丁文:Luna)是围绕地球旋转的球形天体,同时也是地球的天然卫星。在汉语中被俗称为月或月亮,古时又称为太阴、玄兔、婵娟、玉盘。
月球是太阳系中体积第五大的卫星,其平均半径约为1737.10千米,相当于地球半径的0.273倍;质量则接近7.342×1022千克,相当于地球的0.0123倍 。月球的表面布满了由小天体撞击形成的撞击坑。月球与地球的平均距离约38.44万千米,大约是地球直径的30倍。
月球的自转与公转的周期相等(称为潮汐锁定),因此月球始终以同一面朝向着地球。地球海洋潮汐的产生主要是由于月球引力的作用。由于地球海洋的潮汐作用力与地球自转的方向相反,地球的自转总是受到一个极其微弱的作用力在给地球自转“刹车”,长期积累下来,有充分的证据表明,地球的自转周期越来越慢,一天的时间极其缓慢地增长,大约几年增加1秒;由于地球的反作用力,使月球缓慢地距离地球越来越远,每一年远离地球大约3.8厘米。月球与太阳的大小比率与距离的比率相近,使得它的视大小与太阳几乎相同,在日食时月球可以完全遮蔽太阳而形成日全食。
月球诞生
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可能形成于约45亿年前,在地球形成后不久,有关它的起源有几种假说,得到更多事实证据支持的说法是它形成于地球与火星般大小的天体——“忒伊亚”之间一次巨大撞击所产生的碎片,在地球外围聚集而形成的“大碰撞起源说”。月球的平均成分与地球的平均成分相比较,月球相对贫铁、贫挥发分,月球的密度比地球低。具有地球和月球“基因”对比特征的某些元素的同位素组成,如氧、铬、钛、铁、钨、硅等的同位素组成,月球与地球的测定值在误差范围内相一致,表明月球是地球的“女儿”。45亿年来,地球一直携带着自己的女儿在身边,而月球也一直伴随着自己的母亲,共同经历了45亿年漫长而荒古的年代。
中国航天发展史
(1)第一个想到利用火箭飞天的人——明朝的万户
14世纪末期,明朝的士大夫万户把47个自制的火箭绑在椅子上,自己坐在椅子上,双手举着大风筝。他最先开始设想利用火箭的推力,飞上天空,然后利用风筝平稳着陆。不幸火箭爆炸,万户也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但他的行为却鼓舞和震撼了人们的内心。促使人们更努力的去钻研。
(2)东方红一号——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
1970 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1 号”成功升空!成为了中国航天发展史上第二个里程碑。
(3) 载人航天
2003 年10 月15 日,中国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空,表明中国掌握载人航天技术,成为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史上的第三个里程碑。
(4)深空探测-嫦娥奔月
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随着嫦娥一号成功奔月,嫦娥工程顺利完成了一期工程。
此后,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相继发射,并成功对接。
2016年9月15日22时04分09秒,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 。
本期手工活动,文文老师科普了宇宙的相关知识,用手工制作加深了他们对宇宙的认识,从小撒下了科学探索求真的种子,让我们下期活动再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