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增进大家对传统节日知识的了解。2022年2月12日下午3:30,【韩愈书房】“巧手丫亲子文化”公益手工沙龙活动第148期,县图书馆开展以“我们的节日·元宵”为主题的手工活动,阳图文化志愿者文文老师跟孩子们介绍了 “元宵节”的渊源、传说、习俗以及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元宵节的由来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僧人点灯敬佛的做法,就下令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以后这种佛教礼仪渐渐形成民间的盛大节日。由于它处在新的时间点上,人们用这一特殊的时间段来表达自己的生活愿望。
元宵节在中国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也称“元夕节”,按中国古代习惯,“元”指月亮正圆,一年之中有“三元”──正月十五为“上元”,七月十五为“中元”,十月十五为“下元”,故元宵节亦称为“上元节”。上、中、下三元分别主管天、地、人、三宫。
元宵的习俗一
元宵节是名副其实的“灯节”,燃灯、观灯是这个节日的最主要的活动。由于灯象征美好、光明、喜庆和吉祥,经过历朝历代的传承,节日的灯式越来越多,有橘灯、绢灯、走马灯、孔明灯等等。
关于灯,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在很久以前,一只神鸟因为迷路降落人间,被猎人射死了。天帝下令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类烧死。天帝的女儿不忍心百姓受难,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一个老人家想出了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在家里挂红灯笼、点爆竹、放烟火的办法。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发觉人间一片红光,以为是燃烧的火焰,就走了。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元宵的习俗二
灯谜是元宵节派生出来的一种文字游戏,出现在宋朝。将谜语贴在花灯上,供人们一边赏灯,一边猜谜,谜底多着眼于文字意义含义丰富。
元宵的习俗三
元宵节吃汤圆的习俗始于宋朝。北方叫元宵,南方称汤圆。意在祝福全家团圆和睦,在新的一年中康乐幸福。元宵由糯米制成,分实心和带馅两种。有香辣甜酸咸五味。可以煮、炒、油炸或蒸制。
元宵汤圆和春节的年糕、端午节的粽子一样,都是节日食品。
关于汤圆,也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传说宫女元宵想念父母,东方朔便想帮助她。他说火神君将用火烧城,而且最爱吃汤圆,正月十五晚上让元宵做汤圆供火神君,元宵因此见到了父母。由于元宵做的汤圆很好吃,人们就把汤圆叫元宵,把正月十五这天叫元宵节。以后每到正月十五,人人都做汤圆。
元宵的习俗四
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是我国古代百戏的其中一种。据说踩高跷这种形式,原来是古代人为了采集树上的野果来吃,给自己的腿上绑上两根长棍而发展
元宵的习俗五
舞狮子起源于三国时期,有南狮和北狮之分。狮子为百兽之尊,形象雄伟俊武,给人以威严、勇猛之感。古人将它当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征,认为它能保佑平安,所以逐渐形成了在重大节日舞狮子的习俗。
在了解了一些关于元宵的传统文化知识后,接着,文文老师讲解了花鼓虎灯的制作方法和注意事项。志愿者们很快把制作材料发放到孩子们的手中,孩子们跃跃欲试,在制作过程中,亲子间相互帮助,现场氛围其乐融融,通过孩子们精心制作,一盏盏独一无二的“花鼓虎灯”就完成了,孩子们迫不及待地展示自己的成果,纷纷表示要回家和家人介绍自己的花灯,并给家人送上节日的祝福。
通过本次元宵节的主题活动,孩子们不仅从手工制作中收获了快乐,认识了元宵节的文化知识,锻炼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和沟通能力,同时也感受到节日的喜庆氛围,进一步弘扬了中华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