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大如年,人间小团圆。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在古代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讲法,所以漂泊在外的人到了这个时节都要回家过冬至,所谓“年终有所归宿”。2021年12月18日下午3:30,【韩愈书房】“巧手丫亲子文化”公益手工沙龙活动第142期,阳图文化志愿者文文老师跟孩子们一起来学习二十四节气——冬至的传统文化知识。
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宫廷和民间历来十分重视,从周代起就有祭祀活动,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各地在冬至时有不同的风俗,中国北方多数地方有冬至吃饺子的习俗,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冬至吃饺子防冻耳朵的习俗 ,是为了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
话说当年张仲景回乡探亲,北方天气严寒,他一路看到许多穷苦百姓衣不蔽体,耳朵都冻烂了,心中很难过。张仲景到家以后,潜心研究出一个食疗方子,名叫“祛寒娇耳汤”。冬至那天,他让徒弟们在南阳东关搭起了大棚,支上大锅,舍药治病,张仲景自己出钱,购买了祛寒活血的药物和羊肉,放在大锅内煮熟,然后捞出来剁成馅,用薄薄的面皮包起来,形状弯弯如同人的耳朵,再放入药汤中煮熟。因为这个食物功效是预防、治疗冻耳,所以张仲景将其命名为“娇耳”。
每一名冻烂耳朵的穷人,张仲景让徒弟分给他们一碗热汤药,两个娇耳。穷人们喝了汤,吃了娇耳,气血通畅,浑身发暖,冻耳就慢慢的好了。
从此以后,人们发现“娇耳”这种食物美味异常,就流传了下来,名字也从“娇耳”演变成“角子”,最终确定为“饺子”。到了唐朝,饺子已经基本和今天的饺子一模一样了,北方人冬至吃饺子的习俗也就一直流传到今天,南方因为气候温暖,没有冻烂耳朵的困扰,所以就没有冬至吃饺子的习俗。
冬至也有祭祀活动,冬至节缘于上古的“腊祭”,究其实是缘于古人的原始信仰。古人因对许多自然现象无法解释,于是就把它们归于上天神灵的操控,认为春风夏雨、秋霜冬雪、星斗河汉、日蚀月亏、大旱洪荒、海峡地震等自然现象,全都是上天神灵所为。因此,古人特别重视以祭祀活动来娱神祭天,祈求上苍与神灵的保佑。从宗教的角度看,冬至祭祀其实就是古人娱神祭天的一个盛大的宗教节日。冬至节的祭祀,重要的内容就是祭天祭神。冬至之日,历代王朝都要行“贺冬”之仪,举行隆重盛大的祭天祭神大典。祭祀活动场面宏大,一般都是在郊外举行,因此又被称为“郊祭”。
古代人如何过冬至?就拿汉代来说,冬至的假期有五天之久。据《太平御览》记载:“冬至始,人主与群臣左右从乐五日,天下之众,亦家家从乐五日,以迎日至之礼。”
到了唐宋,内外官吏有七天的冬至假期,和新年假期一样长(寒食和清明假期只有两天)。冬至日在北宋地位甚高,根据《东京梦华录》的描述,最贫穷困顿之人,亦要在这天更换新衣,无论是倾家荡产去买,还是出门跟人假借。这一天,除了穿新衣、享美食,百姓还要祭祀先人,然后去参加政府专为冬至而放开的民间赌博,小朋友在街头巷尾传唱着《数九歌》。
文文老师给孩子们讲解完冬至的文化习俗后,文化志愿者们把准备好的手工材料分发到孩子们的手中,文文老师介绍了轻粘土的工具与材料,开始指导孩子们制作轻粘土饺子挂饰作品,孩子们根据老师的指导,将手中的轻粘土捏出各种形状的图案。经过老师、志愿者及家长们的细心指导,孩子们的耐心制作,成功完成了二十四节气——冬至的饺子挂饰手工作品,大家拿着漂亮的作品,站到主席台拍照留念。
通过本次冬至主题的手工活动,不仅让孩子们了解冬至这个节气的来历和冬至要吃饺子的传统习俗,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也锻炼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增进了亲子关系,更让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孩子们的身上不断地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