筷子,作为生活中最普通的生活用具,早已习以为常。它既是一种进食工具,又像一种标签符号体现着中国的特别之处。小小的筷子本身也确实承担了太多古人的思想。11月27日下午3:30,【韩愈书房】“巧手丫亲子文化”手工沙龙公益活动第139期,让我们一起学习和了解中华民族传统的筷箸文化吧!
活动开始,文文老师把准备好的精美小袋子呈现在小朋友的面前,里面装着神秘的“礼物”。接着,就开始了紧张的“盲盒大挑战”游戏,文文老师要求小朋友们通过用手摸,猜测袋子的物品是什么,但是不准说出来,要保守“秘密。"这个游戏瞬间激发起了小读者们的兴趣和好奇心,同时也锻炼了他们通过触感感知事物的能力。在场的小读者们全都参与进了这个游戏当中,最后,大家一起揭晓了答案:袋子里装着的是我们平时吃饭要用到的筷子、小勺子和叉子。
“现在请你们仔细的观察图片中的筷子,它们有什么特点呢?"普普通通的两根筷子,就是用来吃饭的,难道还暗藏着什么玄机吗?让我们继续跟着文化志愿者文文老师一探究竟!
首先是筷子的长度:七尺六寸,意为人有七情六欲;然后我们再仔细的观察一下:传统的中式筷子都是上方下圆,其实这就来源于古人对天圆地方的认识,“方”象征大地,“圆”象征天空,天地对应。
筷子最早的雏形应该出现在距今四五千年前,是聪明的祖先用陶锅烹制食物时,为了防止烫伤,就地找到两个树枝捞取食物而来,那就是筷子的雏形。在东汉许慎作《说文解字》时,把“箸”从竹声”,似乎是在点明那筷子发展到那时候,最常见的材质是竹的。
筷子的历史,据最早的文字记载筷子的出现在我国商朝。《史记》中有‘纣始为象箸,而箕子怖’”的记述,商纣王为了显示其奢华的生活,用的是象牙做的筷子。《韩非子·说林上》也同样提到,“圣人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末,见象箸而怖,知天下不足也。”看到纣王用奢侈的筷子,不禁觉得惊恐,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筷子用这么奢侈,怎么治理好国家。见微而知著,筷子能够透露出的信息十分丰富。
在中国,筷子是一门学问,从会用到怎么用,都有一定的讲究,人们的一日三餐,每天都离不开筷子,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人们给筷子赋予了非常高的文化内涵,人做事要讲规矩,而筷子也有了“规矩”,不能随便使用,中餐吃饭有礼仪,“筷子八大忌”,老祖宗留下的,一定要教给孩子,对孩子成长有帮助。
正确使用筷子的方法,应该是食指、拇指、中指,轻轻拿捏住,相互配合,在小孩刚学筷子的时候,大人会交代一句,筷子不能抓得太靠后,不然以后会嫁到很远的地方,这多少有点迷信的意思,筷子礼仪就是中国礼仪,小场合代表了家庭素养,大场合代表了国家素养。
筷子使用九大忌
一忌、三长两短
筷子的长度不一样,摆放不整齐,不能一短一长,这是对筷子最起码的尊重,长短不一,使用不顺手,势必会一路坎坷。
二忌、颠倒乾坤
筷子要头尾对齐,不能一方一圆,除非是无意识的情况下,发现一定要及时改正,更不能故意颠倒使用。
三忌、击盏敲盅
小孩子经常会犯的错误,用筷子敲击盘碗,一直“铃儿响叮当”,这真的非常不礼貌,如果有外人在的场合,人们会觉得很烦,而且敲碗有乞丐讨饭之意。
四忌、当众上香
把筷子竖着,正插在米饭当中,是对别人的大不敬,有老人在场,说不定要挨打,如果有急事离开,也不要把筷子随便一放,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横卧在碗中,或者整齐放在一边。
五忌、品箸留声
吃饭的过程中,筷子会触碰到饭、汤汁、菜之类的,夹完菜之后,有些人夹完筷子,习惯性的会“嘬”一口,发出“滋滋滋”的声音,非常不雅观,二次夹菜的时候,还会把口水带回来。
六忌、泪箸遗珠
夹菜的过程中,一路滴汤,弄得桌上全是痕迹,别人跟前很干净,就你这一趟油水,同样是吃饭,说明一个人办事不足,马马虎虎,连吃饭都吃不好。
七忌、仙人指路
不能用筷子随便指人,无论你的辈分大小,或者上级下级,用筷子指人,对别人不礼貌,还有“骂人”的意思。
八忌、迷箸刨坟
夹菜就好好的夹菜,一次成功,千万别在饭菜里扒拉,翻来翻去,就挑自己喜欢吃的,正确的做法应该夹离自己最近的那一面。
九忌、定海神针
筷子是用来夹菜的,不是用来插菜的,碰到红烧肉之类的大块,很多人夹不住,喜欢用筷子插着吃,再就是丸子,孩子也喜欢插着吃。
“为人之礼,一双筷子能夹起一个人的人品”,小小的细节体现的是个人的素养。本期的手工活动我们传承筷子的学问,中国人是筷子的主要群体,也是发明人,历史已有3000年之久,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人们给筷子赋予了非常高的文化内涵,人做事要讲规矩,而筷子也有了“规矩”,不能随便使用,中餐吃饭有礼仪,老祖宗留下的,一定要教给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做一个文明有礼的新时代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