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账号: 密 码:

【文明实践】学习草原文化——蒙古搏克

  • 发布时间:2021-05-01 18:00:39
  • |
  • 作者:阳山县图书馆
  • |
  • 阅读次数:317次

1.jpg?v=1746355186212

搏克是蒙古族传统的体育娱乐活动之一,草原上的人们把蒙古式摔跤称作"搏克"(蒙语结实、团结、持久的意思)。它是蒙古族三大运动(摔跤、赛马、射箭)之首,不管是祭敖包,还是开那达慕,"搏克"都是不可缺少的主项。

2.jpg?v=17463551862123.jpg?v=1746355186212

       2021年5月1日下午3:30分,【韩愈书房】“巧手丫亲子文化”公益手工沙龙活动第109期,让我们一起跟着文化志愿者小敏老师的脚步,一起学习在大草原上有着悠久历史和广泛群众基础的传统体育竞技项目——搏克。

4.jpg?v=17463551862125.jpg?v=1746355186212

蒙古族自古以来就以能骑善射和身强力壮著称。《元史》说:"元起朔方,俗善骑射"。元朝建立后,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明确规定蒙古族男子必须具备赛马、摔跤、射箭三项技能,这三项技能便是蒙古族的"男儿三艺"。摔跤--摔跤,蒙语为"搏克"。蒙古族摔跤,起初具有很突出的军事体育性质,主要用以锻炼体力、毅力、技巧等。元朝的帝王十分提倡摔跤运动,每逢举行重要宴会,都要有摔跤交手竞技助兴,并像中原历代王朝用武举选士一样,把摔跤定为武举取士的一项重要内容。当时摔跤的佼佼者可以获得很大的荣誉。

6.jpg?v=17463551862127.jpg?v=1746355186212

搏克运动的比赛形式古朴而庄重。按蒙古族传统要求,参赛选手上身穿牛皮或帆布制成的"卓得戈"(紧身半袖坎肩),裸臂盖背,"卓得戈"边沿镶有铜钉或银钉,后背中间有圆形的银镜或"吉祥"之类样字,腰间系用红、蓝、黄三色绸子做的"策日布格"(围裙),下身穿用32尺或16尺白布做成的肥大"班泽勒"(裤),"班泽勒"外套一条绣有各种动物或花卉图案的套裤,脚蹬蒙古靴或马靴。优胜者脖颈上配套五色彩绸制成的"将嘎"(项圈)。它是搏克手获胜次数多少的标志,获胜次数越多,"将嘎"上的五色彩绸条也越多。

搏克比赛在悠扬激情的"乌日亚"赞歌声中开始,比赛场地无特殊要求,有一块平坦草地或土质地面即可举行。选手们挥舞着壮实的双臂,跳着模仿狮子、鹿、鹰等姿态的舞步入场。比赛规则简单明了,不限时间,参赛者也不分体重,膝盖以上任何部位着地为负。搏克运动要求选手腰、腿部动作协调配合,在对抗中充分显示自己的力量和技巧。

8.jpg?v=17463551862129.jpg?v=1746355186212

搏克竞技不分年龄,地位、民族、地域和运动经历,只要在额满之前报名都可下场参加比赛,而且规则面前,人人平等。据说,从前偶有外乡过路的乞丐要参加摔跤,也绝对没有被冷落的时候。倘若正好与王爷摔跤手相遇,而王爷的摔跤手嫌弃他,不屑于和他较量,照例会宣布乞丐为胜利者。

搏克是体力与耐力的比拼,参赛者们用沉着的眼神和矫健的身手,用过硬的技术、智慧、力量,换得了荣誉、赞赏、尊重,也为大家展示着自强自信和不屈不挠的强大精神力量。本期的小朋友们也用自己的体力与耐力完成了手中的手工活动,他们用手中的画笔,一笔一画的勾勒出对搏克战服的理解和热情,他们对搏克竞技充满了自己的幻想,他们通过学习,了解了大草原上的特色传统——搏克。

10.jpg?v=174635518621211.jpg?v=1746355186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