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快乐
— 那些专属的「年味儿」—
民宿讲座
每当岁末,春节的脚步逼近时,人们总有一种异样感,心骚动着,莫名的兴奋挥之不去,有生活经验的人说,年味越来越浓了。
没有人能说清楚年味是个什么味,是舌尖上的甜、嗅觉中的香、耳朵里的悦、眼睛装下的彩?都是,又都不是!年味是心里的味,从每个人的心底生发、发酵,膨胀起来,浩荡成岁月的文化。中国的年俗文化源远流长,全国各地衍生出纷繁多样的过年习俗。南北迥异,各具特色。那么,你对年俗了解多少呢?今天,为大家分享有趣的春节年俗。
春节:中国人最高的仪式感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春节激起了整个民族近乎疯狂的回家渴望,然而越来越多人感叹年味儿的淡化。过年就是吃喝玩乐?它有什么文化内涵?对于中华民族最重要的节日,当我们从时间和空间来解读春节,我们又会读出一个民族怎样的精神世界和生活哲学?
陈建宪 华中师大文学院教授
扫码阅读观看
又是一年春联红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贴春联作为春节的必选项目,不仅是一种仪式和风俗,更具备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春联是一种文化传统的遗传,能够让我们充分感受到古人是如何庆祝节日的,那么我们该如何传承下去,让春节在这样的“桃红柳绿”的春联中绽放异彩?
田兆元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扫码阅读观看
过年贴的“福”字从何而来呢?甲骨文中只有“畐”字,表示一种酒器。古人用最先进的技术制造酒器,“畐”多就是富有。“福”字最早见于西周早期,在“畐”字左边加上“示”旁,表达该种酒器的用途与古代“礼神文化”有关,即“用各百神,用妥多福”。
李守奎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扫码阅读观看
乌丙安:中国的年与节
中华文明虽历经沧桑、饱经磨难,以传统节日为载体的民俗文化却在跌宕起伏中传承不辍。在物质生活不断丰富的当下,传统节日最初的内涵与形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人对精神生活的渴盼和需要。要使传统节日与现代生活对接,必须赋予传统节日新的内涵,寻求节日文化的普世价值,让我们的节日得以传承。
乌丙安 中国著名民俗学家
扫码阅读观看
贺岁迎祥:清宫过大年
春节是我们中国人最重要的一个传统节日,我们都为过年准备着,故宫也不例外。民间的黎民百姓如何过年我们很熟悉,但清代宫廷如何过大年、如何贺岁迎祥?清宫过年与民间习俗有何不同?为了揭开这一谜题,让我们跟随老师一起去探秘清宫过年的那些事儿吧。
章宏伟 故宫博物院 故宫学研究所所长
扫码阅读观看
从《闲窗录梦》
看一个清代北京人的年节生活
《闲窗录梦》让我们看到生活在特定时空中的生命个体,如何在年节习俗的框架下,形成自己有声有色有味的节日生活。穆齐贤是清代中后期的一个文人,他的社会地位、职业身份、家境状况、个人好尚使他的年节生活在体现普遍习俗的同时又带有鲜明的个性。
张勃 北京联合大学 北京学研究所研究员
扫码阅读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