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让小朋友们感受热闹的新年氛围,让小朋友们了解我们中华民族自己的节日以及丰富多彩的节庆习俗,欢欢喜喜过新年。2023年12月30日下午15:30,【韩愈书房】“巧手丫”手工沙龙公益活动第211期,阳图文化志愿者文文老师带领小朋友们开展非遗锦鲤鱼灯亲子制作的手工活动。
据史料记载,作为一个很重要的节日,在中国历史上,“元旦”有许多称谓,如元日、元正、元辰、开年、元春、上日、华岁等,但在诸多称谓中还是以称“元旦”最普遍,时间最长久。 “元旦”的“元”,指开始,是第一的意思,凡数之始称为“元”;“旦”,象形字,上面的“日”代表太阳,下面的“一”代表地平线。 “旦”即太元旦阳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象征一日的开始。人们把“元”和“旦”两个字结合起来,就引申为新年开始的第一天。
古时候的元旦,说到过年放爆竹,现在很多人都知道,这是为了吓走一种名为“年”的怪兽。实际上如果深究起来,关于这个“年兽”的形象,其实有很多不同的说法。以汉代来说,人们在元旦这天一起床就要在院子里燃放爆竹,是为了吓走一种叫做“山臊”的鬼怪。这种鬼怪在汉代的传说里,住在西方的深山里,有一尺来高,人们被它碰到就会传染疫病。这种鬼怪有一个弱点,就是很害怕爆竹的声音,所以人们在元旦的时候燃放爆竹,为了吓走这种鬼怪,其实也是一种来年不生病的祈愿。
现代时期的元旦, 中国古代的元旦,即现代中国所称之“春节”的习俗。现代中国的元旦,根据中国政府将其列入法定假日,成为全国人民的节日。放假一天,后常常将当日前或后双休日调整,一般连续休息三天。现代中国对元旦的庆祝较之春节,重要性要小得多。一般机关、企业会举行年终集体庆祝活动,但民间活动很少。
鱼灯,又称太平灯、幸福灯、吉祥灯,蕴含着人们的美好愿望。鱼,因为和年年有余,富贵有余的“余”谐音,在人们心中都是幸福美满的象征,比如鱼跃龙门、锦鲤等。
活动伊始,小朋友们了解到“鱼灯”的内涵后,伴随着欢声笑语,在拿到材料后,面对圆鼓鼓的灯笼“鱼身”颜色绚丽的卡纸“鱼鳞”,一双双小手也在非遗“手工鱼灯”上忙活了起来,一灯一纸一鱼灯,看似简单的组成,其实一盏小小的鱼灯需要细心与耐心才能完成。
在文文老师讲解完制作步骤后,志愿者给小朋友们分发了制作非遗鱼灯的材料,边讲解边演示制作步骤,固定、穿扣、黏贴……对于一些年龄较小的小朋友们,志愿者还手把手进行指导。有的小朋友们则在家长的帮助下开始动手制作,将“鱼身”固定好,装入灯带,“鱼鳞”一片片整齐排序,用胶水粘贴在上面。制作完成后,点亮鱼灯,银扣连接之处仿佛锦鲤的鱼骨,轻轻摇动鱼灯,锦鲤摆尾,栩栩如生,小朋友们提着自己亲手“捕获”的锦鲤鱼灯爱不释手。
小小锦鲤鱼灯,传递的不仅仅是一份节日的祝福,更多的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弘扬和传承。阳山县图书馆将持续开展以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为内容的文化活动,引导广大读者们了解非遗、热爱非遗,参与非遗保护,不断增强广大群众文化自信及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