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节期为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引导广大读者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敬老、亲老、爱老、助老的社会风尚,弘扬重阳节日习俗。2023年10月21日下午15:30,阳山县图书馆在二楼青少年活动室开展“【我们的节日·重阳】舞动青春,暖传重阳”主题活动。
活动在激情澎湃的开场舞《最美夕阳红》中拉开帷幕。这群尽显青春靓丽姿态的读者们,在音乐的熏陶下,翩翩起舞,活力十足。
整场演出舞出了迎重阳的喜悦,充分展现了读者们热爱生活、积极乐观的精神风貌,进一步提倡了敬老、爱老的文明风尚,营造了欢乐、祥和、团结、喜庆的节日氛围。
农历九月九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重阳节,又称“老人节”。因为《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
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
今天的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在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2006年,重阳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重阳节登高的风俗历史悠久。古代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重阳登高习俗源于此时的气候特点以及古人对山岳的崇拜。登高“辞青”也是源于大自然中的节气,重阳节登山“辞青”与古人在阳春三月春游“踏青”相对应。
古代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登山插茱萸可以驱虫去湿、逐风邪。于是便把茱萸佩戴在手臂上或磨碎放在香袋里,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戴,有些地方男子也佩戴。茱萸入药,可制酒养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
食重阳糕重阳糕是重阳节的传统食品,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农历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做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做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做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点蜡烛灯,如此点灯、吃糕,替代“登高”之意。
志愿者们为在场的读者们发放了马赛克片、胶水、填缝剂等杯垫制作材料,在动手制作之前,道敏老师向大家介绍马赛克杯垫的制作方法以及要领。一颗颗色彩艳丽的马赛克顿时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读者们拿起五彩缤纷的马赛克石,根据自己的想法和喜好选择不同颜色的马赛克片,制作自己独一无二的作品。
读者们在木制底盘上进行设计、拼砌与粘贴,待干透后再在缝隙里涂上半透明填缝剂,静待一会后将表面残留的填缝剂清除。制作过程中有不清楚的地方,有的读者积极地问询道敏老师,有的相互讨论研究,活动室洋溢着温馨祥和的气氛。转眼间,一个个兼具实用性和艺术性的马赛克杯垫出炉了,大家欣赏着自己的劳动成果,幸福之情溢于言表,分享着成功的喜悦,让读者们度过了一个快乐、温馨的节日。
重阳节和许多传统节日一样,是珍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是炎黄子孙思想情感的结晶,秉承重阳文化,把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折射出来。本次活动的开展,不仅丰富了读者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更让读者们感受到了社会大家庭的温暖,使敬老、爱老、助老的良好社会风尚进一步得到了弘扬。